首页 栏目首页 > 渠道 > 正文

“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作者:简小文(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两个结合”作了进一步论述,特别强调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和理论论断,既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也深刻把握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既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深化了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既深入阐述了持续推动“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核心要义,也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理解蕴含其中的方法论意义,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资料图】

“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这深刻指明了中国为何能够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为何能够避免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漫长血腥的原始积累老路,昂首阔步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在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成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内在驱动力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种具有不同来源的观念体系存在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以巨大的思想穿透力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深处,使其中的大同思想兼具了科学性与现代性,展现了一条通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煌煌盛世、民族复兴的科学路径;中华文明以其突出的创新型、包容性,在文化根脉上主动吸收融入马克思主义,有效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顺利实现了现代性转换,使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成为客观现实,使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成为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每到关键时刻都会实现思想飞跃,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实践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文化自觉。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丰硕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与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范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掘、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这些生动活泼深刻的话语表达体系,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又有接地气的中国味、传统风、家国情,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又展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深厚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的民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这既从根本上使各民族融为一体,也从根本上为中华民族凝聚了奋斗力量,为中国人民注入了团结奋斗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团结的象征、奋斗的象征,是一部用团结奋斗开创未来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朴素理念和价值追求,使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使团结奋斗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成为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近代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能够不断创造辉煌成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都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斗争的硕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既是基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团结奋斗的传统美德,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奋斗最可靠的主心骨,能够凝聚起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从一百多年的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七十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归纳经验和教训,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向全世界提供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向一些不顾国情和历史条件,全盘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结果水土不服,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社会政治动荡困境的发展中国家,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始终是热爱和平的国家,自古就有崇尚和睦、天下一家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指向

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成为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如何正确理解并科学解决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为了萦绕几代中国人心头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民族复兴、强国建设需要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需要从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中汲取更为持久更为强大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因此彻底厘清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第二个结合”,一方面,既克服了国际上长期以来对中华文明的轻视和偏见,又纠正了国内一直存在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认知不足和意见不统一的局面,为更好认识、更好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国人民焕发出更强大更深沉的文化自信增强了骨气底气。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互相成就、共同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走向更深层次的融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生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生机制,实现了现代重塑的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厚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滋养,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并为党的治国理政植入了更为深厚的文明底蕴。在道路层面,“第二个结合”延伸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脉络,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植根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合理性的深度统一,使人类文明新形态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更深厚底蕴的文化支撑。在理论层面,“第二个结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传统、中华基因,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在结合过程中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制度层面,“第二个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了更为厚重的文明根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历史智慧和思想理念,使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好根植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历史和实践均已昭示,中华民族不管经历怎样的磨难,都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在挫折中奋起初心不改追求民族复兴,能在沧桑巨变中矢志不渝追求和平,原因就在于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历史主动精神、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内在贯通,使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厚重底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紧密融通,使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与现代化的中华文明横向联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表达话语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再次绽放出耀眼光彩,充分彰显了文化主体性地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国际体系与世界力量对比呈现明显的“东升西降”态势,以及西方现代性愈发暴露出其固有的局限和危害,西方治理模式遭遇了越来越明显的民主失灵和体制运转困境,愈发凸显了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紧迫性,愈发需要中国为世界发展、人类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对世界而言,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思想理念,应合于世界人民普遍追求的共同价值和共同愿景。这二者的深度结合,既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方向指引,也为变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更多可能。具体到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第二个结合”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功的内因,阐明了其中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既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更充分证明只有立足本国国情和传统,选择自己的道路、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

“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的基本要求与有效途径,要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历史文化沃土,更加根深叶茂。持续推进“两个结合”,通过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的联结、逻辑上的契合、方法上的会通,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跃上新台阶、取得新发展。着眼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让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底蕴中走来,又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首先要弄明白文化建设的使命是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其次要弄明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最后要弄明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征程上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遵循,又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历史文明,广大久远、历久弥新、渊源博大,其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精神追求等必定具有可待挖掘的重大时代价值。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型、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使以中华文明为根基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工业文明,开辟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模式,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多样性与可选择性,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参考。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更加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